矛盾的同一性与对立性

对立统一详解

至此,我们谈到了矛盾的含义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。接下来,我们谈到了对立统一,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。

我们提到,小白同志刚进公司时,公司和工资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。这成为主要矛盾,因为小白同志此时需要钱在深圳立足,但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更基本的问题,即它们为什么会成为矛盾?即这个矛盾在什么条件下存在?经过简单的思考,我们不难发现,至少有两个前提条件:第一,小白在这家公司工作,出卖自己的体力和脑力,自愿受到盛宇嘉治的压榨;;第二,公司经营良好,老板有钱发工资。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,小白已经离职了。这个矛盾还存在吗?或者公司经营不善,破产解散。这个矛盾还存在吗?显然已经不存在了。这也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: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,是彼此存在的前提,它们是统一的。

在《矛盾论》中,用排比的形式举了许多例子:“如果没有生,就不会有死;无死无生。不上去也没关系;不下车也没关系。没有伤害就没有幸福;如果没有祝福,就没有伤害。没有成功,就没有困难;没有困难,也没有成功。没有地主,就没有佃农;没有佃农,就没有地主。没有资产阶级,就没有无产阶级;没有无产阶级,就没有资产阶级。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,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;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,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。”

矛盾同一性还有另一层含义: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。这一点在小白同志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如上所述,小白同志努力工作,奋斗,并在业余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,逐渐成为一名技术骨干。这时,他的加薪成为公司与工资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。老板不得不妥协,实现了相反立场的转变。这种转化之所以能够发生,是因为对立面已经包含和渗透了彼此的因素,并且有相互转化的趋势。公司的收入原本包含小白同志的出资部分,在小白同志的出资前,变成了。所谓祸在福依,福在祸在,也是这样的相互渗透,相互贯通。或者用更文学的话来说,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,我们也应该相信希望仍然存在,我们有可能抓住希望并实现它,因为绝望中已经包含了希望的种子,这与浮华空洞中的鸡汤不同,这是由矛盾论得出的必然结论。

说完了矛盾的同一性,我们再来说说矛盾的斗争性。对抗性矛盾是指相互排斥、相互否定、相互对立的矛盾趋势。只要有矛盾,两个人都在纠结,这是绝对的,无条件的。对抗是一种斗争形式,也是最激烈的形式,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。斗争有各种形式。我们的小白同志是怎么奋斗的?他采取了温和的方法,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实现矛盾双方地位的转换。现在我们假设老板是个流氓,欠小白同志工资,这导致小白同志缺衣少食,脸色蜡黄,两腿发抖。这时,他不相信老板能良心发现,主动支付工资,并坚决把老板告上法庭。此时矛盾双方的斗争逐渐白热化,所采取的形式也是。在更极端的情况下,老板用钱贿赂了法官,法院拒绝帮助小白。这时,走投无路的小白决定绑架老板的儿子,不仅要拿回他的工资,还要狠狠地敲诈他。这时,斗争形式演变为矛盾双方的激烈对抗。可见,同一矛盾(公司和薪酬)在不同条件下的斗争形式都在变化,更不用说不同的矛盾了。因此,在分析具体的矛盾斗争形式时,必须进行客观的研究,而不可能把某一种矛盾斗争形式应用于所有其他矛盾。

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相对的、有条件的;矛盾的斗争或对立是绝对的、无条件的。只要是矛盾,既有同一性,也有对立性。我们应该从对立中把握同一,从同一中把握对立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往往容易过于偏向对立或认同而没有自己的意识,导致思维的片面性。

什么情况下我们往往只看到奋斗?当我们理解那些明显对立的概念,如阴阳、生与死、好坏、城乡、生产与消费、自由与专制、民主与集中、低调与主动、内向与外向、善良与严厉、感性与理性、理想与现实等。,很容易只看到他们的对立面而忽略他们的同一性。以自由和专制为例,西方的宣传营造了一种刻板印象,认为它们是绝对对立的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它们仍然是相同的,相互联系和转化的。我们想象把1000个人放在一个偏僻的小岛上,告诉他们他们是绝对自由的,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,他们不受道德法律的约束。你认为最后会发生什么?其实这个时候人已经退化为野兽,弱肉强食最终会形成绝对血腥的专制。在我们的社会中,追求绝对自由就是所谓的民粹主义,它带来的只有毁灭,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;相反,绝对专制能存在吗?在一段时间内是可能的,但在专制的巅峰时期,恰恰是个人自由和解放的曙光。这一点看我国的历史进程就很明显。明清时期是专制的巅峰。从民国到现在,个人的束缚不断减少,自由程度不断提高。相信有些读者看到这里会有疑问。民国的人比现在自由吗?我们现在不太自由,是吗提出这两个问题的人可能都有民国作家斥责方遒、批评时代缺点和敢于发言的画面,但你应该知道我们应该从整体上看问题。这些人一直是一小部分,他们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。看看那些占社会大多数的农民,他们吃不饱穿不暖,还卖自己的儿女。他们是自由的。如果他们是自由的,他们为什么要献出自己的生命去追随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?

什么情况下我们往往只看到身份?评价事物或群体时。我相信你在生活中用过或见过别人用过这样一句话:XXXX就是XXXX。例如,在一个中国游客破坏外国旅游景点的新闻下,经常有人评论说出国旅游的游客都是低素质和没文化的人。这是典型的只看到相同,看不到对立,看不到不同的思维。其背后的本质是:因为群体有共同特征(都是游客),群体中某些人的行为(某些人素质低)在没有仔细调查的情况下被放大为整个群体的共同特征。如果这些人已经占据了整个群体的80%或90%,那么我们这样说是可以理解的,但事实上,新闻媒体播出的内容,要么是我们想看到的内容(例如各种新奇和小概率事件),要么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内容(例如新闻联播),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,它们往往只报道一小部分人的行为。如果我们不加考虑地将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放大为群体的共同特征,我们就会忽视差异和对立的存在。

总的来说,中国人的思维仍然更倾向于看到对立面而不是同一面。由于我国经历的极端专制统治远比西方长,在封建社会,阶级之间的对立是明显而残酷的。为了保持统治地位,统治阶级不遗余力地宣传阶级秩序是固化的、不可渗透的。“君权神授”“天不变,道不变”。尽管在乱世中,会有“王侯将相如王侯,宁有种乎”的呐喊,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,顺从、顺从和否认转型的可能性仍然是主要方面。虽然我们今天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,但这毕竟只是几十年的事,这几千年发展起来的精神毒瘤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。

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,只看到同一性或斗争性,是片面的、形而上学的。要达到思维的全面性,就要时刻提醒自己,矛盾既是统一的,也是对立的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本文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作者:初玖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ngssg.com/374681.html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